• 学习优秀作文、找作文素材就到作文帮
  • 手机输入网址也能访问作文帮
当前位置 › 作文帮作文 ›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指导+范文10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指导+范文10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指导+范文10篇

本次习作要求写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风俗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我们选材时可以选大家熟悉的传统节日风俗,春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也可以选其他风俗活动,庙会、抓周、剃龙头、祭祖等;本文摘选了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风俗作文,家乡的风俗450字作文等优秀家乡风俗范文以供学习参考。
本文链接:https://www.zuowenbang.com.cn/zuowen/298ZGPO2TY.html
  • 作文大全
  • 440次浏览
  • 706个字
  • 2022年05月24日
  • 展开介绍

解读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要求写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风俗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你家乡的风俗有哪些呢?会举办什么样的活动呢?风俗的来历你知道吗?和大家说说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你感受到的……写一写某一风俗特有的仪式,展现其独有的特色、独特的魅力吧。

选材建议

我国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都各有特点,风俗文化精彩纷呈,我们选材时可以选大家熟悉的传统节日风俗,春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也可以选其他风俗活动,庙会、抓周、剃龙头、祭祖等;又或者是民间活动,猜灯谜、扭秧歌等。

写作指导

调查了解,丰富内容

每一种风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形式、仪式都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我们可以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来了解风俗的由来、内容、形式、仪式、寓意等;也有些风俗活动比较古老,流行的范围不是非常广,我们可以通过向长辈询问的方式去了解;还可以通过实地走访、耳闻目睹的方式去了解风俗,若能参与到某一项风俗活动中,切实地感受风俗活动的场面、情景,那就更好了。

详略有序,重点突出

选好要写的风俗后,我们要明确一下,将从哪几个方面有条理地介绍这项风俗。关于家乡的风俗习惯知识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安排,在有序的星饳上,抓住重占有详有略地介绍。如果风俗和吃有关可以从这种食物的样子、味道、制作方法,以及有关的传说、美食背后的内涵来写,你可以抓住其中印象最澳的内容进行介绍;如果风俗是一种看趣的活动,可以写写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具体过程,抓住最有特点的一个内容、场面以及人们的表现来进行重点描写。

巧妙表达,真情流露

家乡的风俗,都有其独特价值,或关乎情感的寄托,或关乎生活的习惯,或有关历史的见证,在介绍时,我们要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与与自己的看法,描绘一下参加活动的心情,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1.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东风夜放花干树,更吹落,星如雨。蓦然回首,那人竟是我自己!我置于月光、星光与晶莹的冰灯交相辉映的夜色中,此刻激动的心情一如亲手制作冰灯时那般雀跃。

这次和姥姥一同回农村老家过年,我充分体会到了东北农村的年味。杀猪赶集、做豆腐、蒸豆包等一系列过年的风俗活动,令我目不暇接。其中最令我惊艳的,就是亲手做冰灯了。

一天早上,表舅神秘地对我们几个小孩说:“今天是三九第一天,天够冷了昨晚又正好下了一场雪,今天给你们做个好东西一冰灯。”我们一边鼓掌一边蹦跳、在屋子里欢呼起来。

表舅找了五六个小水桶,往每个桶里倒了一些凉水,又往其中的几个桶里分别倒了一些不同颜色的颜料,接着把桶拎到屋外的院子里冻起来。现在的东北屋外就是天然的冷库。晚饭前,表舅兴奋地告诉我们,终于冻到他想要的程度了。只见他用一根长长的铁棍在每个桶的中心猛戳,戳出一个拳头大小的洞,接着提起桶,把里面的水倒干净,然后把这些桶拎进屋子,告诉我们化一会儿就可以了。我们好奇地围在桶边,东摸摸,西敲敲。表舅看见我们一个个猴急的样子,索性直接把桶拎到烧着火的灶台上,冰与火碰撞,发出了刺耳的蒯啦”声。他把桶放倒在灶台上.手分别握住桶的上下两端,飞快地盛了一圈,又把桶立在灶台上烧了几孙钟。然后转过头,笑着对我们说:“看好了!别眨眼!”接着,他伸出根手指,勾住刚才戳的那个洞,轻轻一提,一个晶莹剔透、玲珑圆润的冰灯便如变魔术般出现在我们眼前。那些倒过颜料的桶,提出来的便是彩色的冰灯。有红的、蓝的、黄的…………他让我们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冰灯运到屋外去,摆放好。草草解决完晚饭后,我们便举着事先准备好的带着底座的蜡烛冲出屋子,把蜡烛放进冰灯里,由表舅一一点燃。

院子里、围墙上、水井旁………都被我们摆上了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冰灯。我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转起了圈。昏黄的烛火穿过厚实的坚冰,一片朦胧。这些冰灯虽然没有繁复的镌刻、精湛的工笔画,却正应了李太白那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跳动的火苗、晶莹的冰灯、幸福的笑声……正是最朴实的人们心底最真挚的春节情怀吧!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小学,指导老师/丁辉)

【点评】

小作者善于选材,从东北一系列的年俗活动中挑选出“做冰灯”来细细描绘,运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如“猛戳”“滚了一圈”“轻轻一提”等,将表舅做冰灯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读来津津有味,有身历其境之感;语言描写恰到好处,不露痕迹地表达出了孩子们好奇而又兴奋的心理活动,让冰灯的出场氛围感十足。小作者对冰灯满怀喜爱,因此用美妙的词语、精妙的修辞、古典的诗词来描绘冰灯的形与色,赞叹冰灯的晶莹与纯洁,更是从冰灯这一“物”升华为春节年味这一“情怀”,读起来意味悠长。

2. 家乡的风俗作文:甜粿

外婆住在闽南沿海的一个小村値里,那里也是我的第二放乡。毎年暑假,我都会回去陪外婆住上几日。

农历六月十五是当地的一个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棵”,“棵”种类繁多,有的印着各种吉祥图案,有的则裹着厚厚的竹叶。外婆讲过一个关于甜棵的传说。相传当地有一个穷秀才屡试不中,心灰意冷,便搭船去南洋谋生,他随身只带了一袋甜棵,结果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迷失了方向。漂泊了数日后,船上已经没有多少吃的了。因为甜棵扛饿,靠着甜棵,全船的人都活了下来,最终到达了目的地。此后,人们出行都随身携带甜棵,保证路途一帆风顺。而今,甜蜾是闽南地区特有的民俗祭祀品和小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着一家人对生活一帆风顺、甜蜜幸福的祈愿。

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龙眼树,茂盛的树叶给整个院子带来了阴凉,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形成点点光斑。又是一年的六月十五,我和外婆在树下擦洗竹叶,准备一会儿包甜棵。井水清凉,我们用纱布把竹叶擦洗干净,一片一片地散开晾着。

接下来就是准备馅料了。外婆拿来一小盆蒸熟的红豆、又用石白捣成了豆泥。我在一旁问这问那,各种好奇。外婆把豆泥放在大碗里,和上红红豆馅就算做好 J 。做棵皮的糯米面早已揉好。外婆揪下一个个小糯米团子,句包子那样将红豆馅科包人面里。我手里捏着糯米团子,脑子里闪过一幅温甜蜜的画面,那是芊福的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甜棵,有说有笑。

我学着外婆的样于,把之前包了馅料的棵放在竹叶上,左包右裹,虽然形 P 不太好看,但是却包紧了。很快,一个个竹叶甜棵就上了蒸笼。

远处传来一阵喧闹,我把头探出窗外:“二姨一家回来了!”我一边高兴地喊着,一边冲出门迎接。

晚上,月亮升起来了,银色的月光穿过龙眼树照在地面。一大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大人们喝茶聊家常,我和二姨家的弟弟妹妹在一旁玩闹着。外婆端来了刚蒸好的甜棵,竹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我们毎人抓了两个大口吃起来,唇齿间是意犹未尽的香味,嘴里的甜一直甜到了心里。

(作者/卢宣 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指导老师/吕昭苏)

【点评】

习作开门见山,语言简洁,毫无拖沓之感,接着简述了闽南甜棵风俗的历史由来,丰富了甜棵美好的象征意义,为下文温馨甜蜜的家庭氛围做铺垫。小作者详细描写了家人一起做、一起吃甜棵的场景,远镜头、近镜头与特写镜头灵活切换,描写角度丰富、饱满,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

小作者非常擅长描写,有细腻的动作描写,又有灵动的语言描写,更难得的是根据“我”的心理穿插恰当的环境描写。针对外婆院子里高大的龙眼树、围绕甜棵的风俗,小作者先后进行了两次描写,一次是白天,描写日光,一次是晚上,描写月光,前后相互照应,渲染了一种惬意舒适的氛国,更能彰显温暖和睦的家庭关系,真可谓别具匠心。

(撰稿:陈晓敏/上海市奉贤区庄行学校)

3. 家乡的风俗作文:碗糕甜甜过大年

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而忙碌。闽南地区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习俗,那就是蒸碗糕。这不,一听妈妈说要蒸碗糕,我便自告奋勇打下手。

妈妈先从冰箱保鲜柜里,把提前一天发酵好的米浆取出来。发酵好的米浆,能明显地看到表面有很多小气泡。妈妈往米浆里加人泡打粉,她一边搅拌一边对我说:“涵涵,你把这些纸杯一个个放到蒸笼里排好,等我把米浆搅拌均匀后,就可以倒进纸杯里了。”我应了一声,开始忙活起来。

妈妈搅拌完后,开始往一个个纸杯里倒米浆,每个纸杯只倒六分满。静置半个小时后,米浆会涨到七分满,这时就可以上锅蒸了。妈妈小心地把蒸笼放进锅里,先用大火蒸十分钟,然后再焖上两分钟,碗糕就可以出锅了

碗糕散发出诱人的香甜气息,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个,轻咬一口,糕体软糯,中间部分则弹性十足,细细咀嚼后,唇齿留香,让人回味。

妈妈看到我的馋样儿,笑着问道:“涵涵,你可知道为何毎逢重要节日,闽南地区都要蒸碗糕吗?”我脱口而出:“难道不是因为碗糕很好吃吗?”妈妈笑着为我解释起来。

原来,碗糕的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发酵,人们取其“发”的寓意,象征发达、发财、发家致富,寄托心中美好的祝愿。此外,碗糕发得适当,旺火蒸,顶部就会有四五个胀开的口子,像一张“笑脸”,象征全家欢欢喜喜笑呵呵。由此,逢年过节吃碗糕的习俗一直从古代延续至今。

爸爸告诉我,碗糕已经不只是一种糕点,更代表家乡的味道、它是所有在外打拼的闽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

爸。

(作者/苏钰涵 福建省泉州市合商投资区东因镇龙苍村龙腾学校,指导老师/林新发)

【点评】

小作者善于把日常生活写出新意,观察和体验细致、独到,能娴熟地运用细节描写,详写与妈妈一起制作碗糕的过程,极具画面感。碗糕出锅后,小作者从视觉、味觉、嗅觉等多重角度,细腻地刻画了碗糕的外形和味道,直观而形象。

小作者通过妈妈爸爸的讲述,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碗糕背后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使碗糕这一特色年食有了深刻的内涵。

4. 家乡的风俗作文:小小的香袋 平安的期盼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那天有戴香袋的习俗。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我总是盯着胸前挂的香袋,心中浮想联翩,似乎小小的香袋里藏着无穷的秘密,对于端午的最初印象,就有了与别的节日不同的好奇与神秘。

听奶奶讲,端午节是毎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古人常说五月是“百毒之月”,就是指这个月份气候潮湿,容易滋生各种毒虫。传说古时候,毎年的四五月份,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查访民情,治理瘟疫。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毎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门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是戴着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天天,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却因虫害毒疫身亡。后来,人们便在每年的端午节戴香袋,以求驱吉避凶。

对于小朋友而言,每年的端午除了吃粽子,挂香袋就是最大的乐趣所在。小时候,每到端午,我便追着问:“奶奶,奶奶,你今年准备给我买个什么样的香袋?一定要买个最漂亮的!"这样的期成为了我对端午最深刻的记忆。记得有一次,奶如给我买了一个湖芦形香袋,上而是彩色丝线绣出一个活灵活现、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我兴高采烈筋挂着香袋去上幼儿园。班里大部分小朋友也挂了不袋,可大家还是对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那天满心的自豪与欢喜至今仍记忆犹新。

再长大些上了小学,奶奶依旧会提前一天买好香袋挂在我和弟弟的床头。由于挂香袋上学不方便,我就挂在衣服里面或者的在书包里。我也慢慢知道了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香袋内装着的是什么。原来香袋内通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作用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因此杭州鼎鼎有名的胡庆会

堂出售的香袋总是会一抢而空。每当香袋的香气萦绕在我的身边时,我就知道端午节到了。

端午节,挂香袋,已成为我们过端午的习俗,世界上并无鬼神,但小小的香袋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是老一辈对小一辈的祝福,更是人们对于平安的祈祷和祝愿,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作者/胡孟启 浙江省杭州市浙问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指导老师/陈佳佳)

【点评】

习作的视角从端午节的香袋出发,这是一个平常的角度,但小作者却能通过细腻的语言写出属于自己的味道。开篇端午节香袋的传说,为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下文“我”的认识不断深化做好了铺垫。引用传说最忌长篇大段,小作者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习作后半部分,小作者回忆了幼儿园和小学时关于香袋的两件事,从香袋的外观到内部,通过"我”对香袋由表及里认识的变化,勾连起香袋在古代传说中的种秘功效和实际药用效果,巧妙地赋予香袋贯穿古今的意义,进而照应了结尾说香袋是“中国文化的传承”的内涵。奶奶的形象始终贯穿其中,通过培言、动作等描写,寥寥几笔便将奶奶的慈爱与香袋联系起来,进而呼应了结尾戊老一輩对小一辈的祝福”的美好含义。

5.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风俗说起来挺多的。北京人好吃,自然要来讲讲老北京的传统年菜。

过年就要吃年菜,过去老北京讲究“四四见底”,其实就是年夜饭的四凉、四热、四肉和四汤,这“四四见底”是讨个四平八稳、吉祥如意的寓意。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四凉中的“芥末墩”说起“芥末墩儿”,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可能还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如果你吃上一口,立刻就能体会到刺鼻辣舌的感觉,儿化音也就脱口而出了。

“芥末墩儿”是年菜里不可或缺的。过去甭管是南方还是北方,过年都有一个规矩:初一到初五不炒菜做饭,所以过年之前就要把菜都准备好,需要吃的时候放锅里灿就行。荤的吃多了会不会太腻?肯定需要清口,要清口当然首推“芥末墩儿”了,怎么做呢?其实也不难。

首先,白菜卷必须是白菜心,大白菜叶子都不要。再说里面的菜心,要切出一个个菜墩子,必须是整个的,所以要十分小心,还得插个牙签,防止菜散了。菜墩子要在锅里焯一下,并且焯的时间不能长,焯去生味就成,加点盐和自機,挤上芥末。并末不是光上面有,里面也有。而且必须是黄芥术。最后把業墩子放到証里密封好,两三天后就可以拿出来吃了。我的老祖毎年都会给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儿,口水自然而然地就流了出来。夾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扑鼻而来。虽然我吃的次数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难忘,又酸又辣又脆,吃进嘴里,那股芥末劲儿从鼻子窜到眼睛,眼泪哗哗儿地流个不停,老祖却看着我,笑得合不搅嘴。虽然不是什么大宴,但这却是老祖希望家人年年四平八稳、吉样如意的一种愿望吧!想想这些年有些菜失传,但芥末墩儿就没有,可见它独具特色!就连老舍家的一道远近闻名的菜都是这个“芥末墩儿”。

北京人过年都有吃年夜饭的风俗,但这些饮食带来的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寄托并承载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时的那种幸福。

(作者/蒋帅奇 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指导老师/吕昭苏)

【点评】

计了此文,成觉仿佛跟着小作者的文字神游了一番老北京。“甭管"“熥熥”“焯去生味就成”“劲儿”"等颇具京味儿的地道语言,传递出浓浓的老北京生活气息。语言表现力颇有老舍等京派作家的影子,极具趣味又不失严谨,引人入胜芥末墩儿做法和味道的描写,让人不禁想起《舌尖上的中国》,从中能领略到北京人对吃的极致讲究。

小作者细腻刘画了租孙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将年莱“四四见底”中四平入稳、吉样如意的寓意,通过老和的质相进=步罡现,凸思老北素的习俗已融人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构思巧炒,从北京习俗到芥末墩儿,范围缩小,深度增加,层层深入到北京老百姓的家家户户,卒章显志地掲示了饮食文化所承载的家的温暖。

6. 家乡的风俗作文:“粵”味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万里清光不可思,中秋赏月正当时。”每年中秋,人们阖家团圆,齐聚一堂,品饼赏月,共度佳节。

说起我们广东的中秋习俗,那真是别具一格,满满的仪式感。儿时经常和外公一起用最传统的方式庆祝中秋,所以地道的粤味中秋在我记忆中颇为深刻。俗话说:“冬唔饱,年唔饱,八月十五得餐饱。”广州人对中秋餐桌上的饮食也是颇有讲究的,各种丰盛的菜式里,总少不了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芋头、莲藕和菱角。吃过团圆饭,中秋节的序幕正式拉开。大人们忙着“树中秋”,“树”是“竖”的谐音,其实就是将灯笼高竖起来。说起灯笼,外公制作的柚子灯笼最受家人喜爱。吃完柚子后,外公神神秘秘地把柚子皮拿回房间,“折腾”了会儿后,就见他拿着一个精美的柚子灯笼走出来。他把灯笼放在桌上,全家人都围过去欣赏这个特殊的灯笼,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接着,一年一度的赏月大典便开始了。外公口中的“拜月仪式”(因为年代不同,有了些许的变化)是在天台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摆满各式各样的水果、月饼、洳上一壶茶,一家人借着月光喝茶、常月、吃水果,其乐融融。这月间之夜、我们分享美味的月饼,一起欣賞皎洁的月亮:她时而像﹣位害着的少女、膽寓四的、红红的,风哥哥夸她几句、她就躲到云层后而,蒙上层細纱、是得更加娇气:时而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臉露出来看我们过节。赏完了月,我们一起来猜灯谜、爸爸妈妈在家里挂了好多藏着灯谜的灯笼、大家围坐在一起猜谜,幸福弥漫在这皎洁的月色中,似乎我们正在月宫中谈笑风生,旁边还有嫦蛾微笑地看着我们,和我们一起感受人间的幸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寓意花好月圆庆团圆的中秋节,给人们带来了多少说不完的故事、聊不完的话题啊!我爱我家的“粤”味中秋,我爱这份幸福的味道!

【点评】

习作语言如涓涓细流,自然流畅。三处古诗词的引用,给中秋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粤语俗语和粤式餐来,让中秋独具地方特色;外公的柚子灯笼和全家赏月猜灯谜,又赋子了中秋以家的温暖。读罢此文,心底不禁升起一份淡淡的美好与幸福,这何会不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小确幸呢!美们写作文时并不缺少素材,展多时?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还不够细萬。所以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中秋节的活动有很多,但是小棒者做到了详略得当,将“我”最喜敦的事件,如欣赏柚子灯笼、全家一賞月等进行细致描写,展现了一 M 馨的家庭团圆图,也传达出中秋辩福团圆的文化深意。

7. 家乡的风俗作文:做客锡伯人家

妈妈有一位小亲戚叫“六一”,他是锡伯族人。今天是周六,妈妈说六一一家邀请我们晚上去他们家里做客、于是我和妈妈便带上礼物去六一家走亲戚。

我在新疆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员时,就知道锡伯族是一个西迁民族,千里迢迢来新疆屯垦戍边,很不容易。妈妈说,我们今天能够品尝到正宗的锡伯族美食。一听美食,我肚子真有些饿了。

一进六一家,明亮的灯光、干净整洁的房间、准备好的水果和干果,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十分温馨,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六一一家热情招呼我们进屋。不到七岁的六一活泼可爱,他跑前跑后,大方地叫:“阿姨好!姐姐好!”我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来了客人也是很活跃,总想要表现一

下。

随后,六一的姥姥和妈妈去厨房里忙活,我跟妈妈也去帮忙。炉灶上放着一个平底锅,姥姥在擀面饼,说是给我们做锡伯大饼。只见姥姥把擀好的面饼放人平底锅,面饼在温火的作用下,发生了神奇的变化,面饼鼓起了泡,气泡像吹气球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慢慢变大。妈妈饶有兴致地么区别?”姥姥说:“我们锡伯族人间:“锡伯大饼和我们常吃的饼有什不吃隔日饼,现烤现吃。大饼不厚,是用发好的酵面做的。城里锅小,在察县,我们烙饼的锅大,饼就大很多。”姥姥示意我和妈妈走近锅边,“你看,这饼上的大花纹我们叫‘天’,另一面是小花纹,叫‘地’。”说话间,姥姥用手将面饼向左、右各旋转二次,再快速翻面,反面朝上,反面也有气泡,要小一些,气泡微微发黄。大饼经过三翻九转就被姥姥徒手放到盘里了,她转身又放人另一个擀好的面饼。

我看得目瞪口呆:“姥姥、手不会被烫着吗?"姥姥伸出双手给我看、“不会,姥姥做了儿十年大饼了!”站在一边的阿姨告诉我们,她小时候就开始吃姥姥做的锡伯大饼。锡伯大饼作为锡伯族人日常主食的一种,就像汉族人的米饭,维吾尔族的馕一样,一日三餐平常至极。

姥姥一边烙饼,一边把饼切成三角形摆在盘子里,切之前,她仔细看面饼上的花纹。原来,锡伯大饼在摆放上也很有讲究,必须天压地,也就是大花(天)朝上,小花(地)朝下,寓意天地不可颠倒。

我跟妈妈学着姥姥的样子也做了一个锡伯大饼,不过翻饼的技术活还是得姥姥来做。

一盘盘菜端上来,当然还有锡伯大饼,搭配锡伯大饼的是辣椒酱和花花菜,最后端上桌的是一盆萨斯肯。“萨斯肯”是锡伯族传统风味的炖菜,将牛肉、土豆、白菜、干豆角、胡萝ト等食材先炒后炖,最后配些青红辣椒点缀。阿姨把大饼卷上花花菜递给我,我咬了一口,真是松软清香,我一连吃了好几块。

席间,姥爷给我们讲起跟萨斯肯这道美食有关的锡伯族西迁历史。两百多年前,儿干锡伯族人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的情况下,从沈阳启程,用了一年零五个月到达新疆,在这里屯垦戍边,建设新疆。为了纪念西迁壮举,出发的这一天就定为“西迁节”,而萨斯肯也是在节日里必定要做的一道美食………

那一天,我们两家人聊到很晚,我也吃得很饱,锡伯族美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更让我感动的是锡伯族人万里成边的那些故事,他们勇敢顽强的精神令人敬!锡伯族人就像锡伯大饼那样,心中装着天地,把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作者/苏语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一师第ニ中学,指导老师/贡桂玲)

【点评】

一张大饼,世代相传。姥姥做大饼讲天地,姥爷吃大饼讲历史,小作者将锡伯族的前世今生﹣民族传统文化和坚毅的民族精神,穿插在六一一家亲切自然的谈话中,足见其妙心灵气。为了让锡伯族在读者面前更加立体饱满,小作者还巧妙地加入了自己做义务讲解员时了解到的锡伯族历史,为后文姥爷的讲述埋下了伏笔。

习作刻画人物形象丰满真实,富有生活气息。透过小作者的语言,我们眼前也浮现出一个个镜头,读来津津有味,可见小作者对于场面的描写也是很成功的。姥姥做饼和大家吃饼的叙述中运用了传神的细节描写,再搭配精准恰当的动词,俨然一场美食直播,让读者都想撸起袖子尝试一下。

8. 家乡的风俗作文:年年岁岁占春风

“律转鸿钩佳气同、肩摩毅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不经意间、硕大的灯笼已跳上房檐,在和煦的春风中摇見着它那发福的身体,红色的对联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春节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

“扫除茅舍涤尘器,一炷清香拜九霄。”除夕夜一定是春节的一场重头戏。到了除タ,每户人家都已完成大扫除,意味着“辞旧迎新”,在我们家还会用一只全鸡来祭拜神佛。在父亲祭拜好厨房的灶神与庁房

的财神后,除夕夜便开始了。母亲在厨房忙碌着,一阵阵饭菜香伴随着刺啦刺啦的声音四处飘散,年味瞬间浓郁起来,奶奶则摆弄着开席用的桌椅,而端菜摆筷子的活包给了我。吃年夜饭是我最喜欢的环节,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热气腾腾、香气弥漫。一年中所有的美味似乎都在这张圆木桌上,一年中所有的不快也随着热气消逝在空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大

年初一,我虽不必走亲戚,但亦要起个大早。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便是空中的满目烟火。大年初一的夜晚也是美不胜收、天空华灯璀璨,群星结彩灯,霜风吹遍、掩映九天光灿。万家灯火通宵,成了我大年初一时一场璀璨的华梦。

正月十五,春节的最后一个环节。“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元宵节象征着团团圆圆,我最留恋的便是元宵节的奶奶牌汤圆,我每年过年都会在一旁帮着打下手,我就瞧着一适量的糯米粉加水,在奶奶布满纹理的大手下被搓成面团,接着把那面团揉成长条状,切成一个个的小团,将其逐一放在掌心揉成球状,用手指在球顶压一小窝,加人适量芝麻馅,这时的汤圆便有模有样。把汤圆一个个下人锅中,见其在沸腾的水中翻滚的模样,也是颇为有趣。待其浮起捞出,一个个珠圆玉润、软糯香甜,让人吃着浑身舒畅。

虽然有很多人因为疫情不能回家过年,即使与家人相隔千里,但是议冲不淡的年味,也会令这个春节独特起来。我们不曾忘记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我们多么期待春暖花开,多么期待春节的到来。愿年年有风,风吹年年,慢慢即漫漫,年年岁岁占春风。

(作者/李新蕾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优森培训学校,指导老师/林益)

【点评】

小作者以时间为序,呈现了一幅从除夕到元宵的热闹喜庆画卷,重点描绘了除夕和元宵的不同情形。小作者从特色习俗写出人们对除夕的重视,从声色味写出年夜饭的丰盛,从家人不同的活动写出除夕的忙与乐;运用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动词再现了做汤圆的步骤,同时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描摹了汤圆的乖巧可爱,让“我”和奶奶一起做汤圆的情景更显温馨美好。

小作者从自已所见所做入手,以“小家”见“大家”,通过自己家中的年节习俗折射出春节这一传统佳节的“中国情结”。适时适当插入的古诗,更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这一篇习作如同和煦的春风抚慰人心。

9. 家乡的风俗作文:灯光璀璨元宵节

有哪个地方的灯展展期可以像延安的元有节灯展一样、长达一个月呢?

有哪个地方的花灯造型可以像延安的元宵节灯展一样,千姿百态、意蕴丰富呢?

有哪个地方的灯展习俗可以像延安的元宵节灯展一样,拥有传承千百年的“转九曲”文化习俗呢?

作为革命圣地,我的家乡延安有着别样的元宵节风俗,元宵节那天,真是“东风夜放花千树”,灯光璀璨、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在别的地方,元宵节灯展可能最长持续一个礼拜,可延安的元宵节灯展却从春节前就点亮了。要是足展示一个月之久,让人们赏玩个够。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晚,花灯庆元宵活动就达到了高潮。人们紛纷携家带口来到灯展,夜幕刚刚降临,那里已经人山人海了,人们摩肩核踵,兴高采烈,整个展区灯光璀璨,梦幻美好。游人们的欢笑声商販们的吆喝声,喜庆的青乐声交织在一起,热间非凡

十二生肖化灯站在一进们、好像在是接我们的到来。由院教的牡乃飞舞的蝴蝶,粉微的南花起组成的立体大型花灯銀離育乐变廣賽参、度光盟彩,寓意着花开富责,气券廳雄伟的花灯要數展区中央的“四龙晚珠”,只见四条龙盘曲向上,日会味,脚踩元宝,恭祝人们财源滚滚、四季平安、飞黄腾达。当然。最吸事小被子眼球的是海绵宝宝、凯蒂借、移啦 A 梦等动漫造型的花灯…

我正看得人速,突然有两盏严提花灯递到了我和妹袜面前、粉头。原来是舅舅,他提着灯灯满脸笑容看着我和妹妹,让我们十分惊喜。我急忙说“谢谢舅舅”,仔细一看、这花灯正是我喜欢的“变形金刚”,此刻正随着自带的音乐灯光闪烁,我兴奇到了极点、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一天提花灯、赏花灯,便问妈妈,妈妈说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于是点灯笼,以求辟邪。折求平安,舅舅给外甥送灯,是咱们家乡的习俗,舅舅这是特意絡你们送平安与祝福呢!”此刻,一种甜蜜的幸福与被宠爱的感动从我心底升腾起来。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那“转九曲”活动。刚到如九曲黄河一般的灯场外,就听见唝呐、铜锣、礼花齐鸣的声音。我们随着拥挤的人潮蜿蜒前行。我发现,九曲原来是用木棍和杉灯围建起来的,像洣宫一样。通道两侧的彩灯一闪一闪,如同天上的繁星,有红的、黄的、蓝的………色彩斑爛、光彩夺目。行走的途中,不断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我觉得很奇怪,去问奶奶。奶奶笑着说:"一年有四季,

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五天,九曲就有三白六十五盏灯,转一圈九曲就象征走完了一年。转九曲的人走到中心位置时要上布施,祈祷在新的一年里没有灾祸,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听了奶奶的话,我立刻虔诚地祈祷:“希望全家人万事如意、大吉大利、幸福安康、快乐美满。”

虽然元宵节只有短短一天,但我却感觉到这是我一年中最快乐、最幸福的大

(陕西省廷安市实验小学,指导老师/王蓉)

【点评】

这篇习作是以读促写的优秀范本。小作者以描写对象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一分一总的关系为结构,开篇便用一组反问式的排比句,概括出家乡延安元宵节灯展习俗的主要特点:展期长、花灯十姿百态和历史悠久。后文接照这三人特点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有点有面,详略得当,将精彩的延安元宵灯展星现在读者面前。仔细品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是巧妙地模仿了《藏戏》的谋高布局。

小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成语来描写场面,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小作者平时的语言积累可见一斑。习作的感情基调不断开华,最终在“转九曲"达到高潮,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自然地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传达出来,又颇似《北京的春节》。

10. 家乡的风俗500字作文:贴春联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

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上。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点评】

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趣味性;对名句的引用和对贴春联、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知识性。


推荐阅读

  • 中秋团圆夜

    归档(作文) - 阅读(358) - 2019年8月4日

    中秋节的夜晚我仰望中秋明月浑圆无缺的月亮遥远而明净。我们一家围坐在院里赏月其乐融融。妈妈说:“中秋佳节是团圆的日子来吃块月饼团团圆圆。”我接过月饼咬了一口一股绵软的甜味立刻在我嘴里散开去。此时一个念头在我心里闪过。隔壁家的奶奶还好吗?邻居李…

  • 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归档(作文) - 阅读(710) - 2020年6月24日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都包好了粽子,准备那一天吃得饱饱的。还有一首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怎么样,这首儿歌好听吧。

  • 飞英公园访友

    归档(作文) - 阅读(327) - 2019年8月9日

    八月里的一天,雷雨过后,我又一次来到了飞英公园访友。那座飞英塔,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古塔,你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保卫着湖州已经一千多年了吧?你外塔是砖木结构,内塔是白石砌成的石塔,这种构造,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你檐角上挂着一个个风铃,叮…

  • 妈妈给我的信念与勇气

    归档(作文) - 阅读(648) - 2018年12月26日

    您好!时光匆匆流逝,不经意间我已眼见春夏秋冬转了12个圈。我开始由过去那个充满稚气的小女孩慢慢向成熟迈进,心里免不了藏了千言万语,就借此机会向您一一阐述……

  • 家乡的中秋节

    归档(作文) - 阅读(322) - 2019年8月4日

    “月月光,照四方……”我坐在床上,捧着《民间歌谣》低吟着。在中秋节时,吟唱这首歌谣,我别有一种心境。“姐!”妹妹从门外跑进来,“表伯从台湾回来了,晚上要和我们一起烧宝塔呢!”“烧宝塔?”我从床上蹦下来,静静地在记忆深处搜寻那幅最美的图画:深蓝的天空,…

  • 学游泳心得

    归档(作文) - 阅读(433) - 2019年7月14日

    游泳馆为分深水区和浅水区。当我看到“水深1。7米”的警示牌时,不禁一颤:天哪,这水也太深了!我不会被淹死吧?表哥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善解人意地说:“你此刻还不会游泳,先去浅水区练习吧”。我点了点头,慢慢走下水。这时,我觉得自己的身体就像灌了铅似的异常沉重,每走一步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表哥说:“马驰,你先在水中走一走,跳一跳,等熟悉了我教你憋气”。